寒食节为什么不能扫墓?寒食节上坟时间是哪一天

清明节又称祭祖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清明节的隆重程度不次于春节。清明节也不单指“清明”时令节气那一天,是指清明节气前后的那一段时间。

清明节适逢万物复苏、吐故纳新,大地呈现一片蓬勃繁荣、春和景明之象。

殊不知,先秦时代,清明节时,过去的一年里留下的旧火种要全部灭掉,然后再重新钻木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活和生产的起点,这叫“改火”。

直到现在,中华词典里仍有一个成语叫“薪火相传”,就出自这里。

那么,寒食又是什么呢?为什么“寒食不烧纸”?又为什么说“清明不上坟”呢?其背后又隐藏哪些情感呢?

请继续往下看。

在过去,寒食节也是一个隆重的纪念性节日,叫寒食节。

寒食节为什么不能扫墓?寒食节上坟时间是哪一天-1

 

寒食节充满着悲壮和忠诚。

2600年前,一位年轻人和一位老者为躲避战乱,和免于被追杀,遂隐姓埋名,流浪各国,一路千辛万苦,又渴又饥,受尽磨难。

当时他们一行人,官路不敢走,翻山越岭,昼伏夜出。

那位年轻人奄奄一息时,央求老者给他找点肉吃。

在前不着村后不挨店的荒野,老人无耐,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剜出一块,用它烧了一碗肉羹,端给年轻人吃。

这就是“割股啖君”典故的由来。

19年后,这位年轻人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终于立国——晋国。

这位年轻人就是晋国公子重耳,是为“晋文公”。而那位老者就是名相介子推。

介子推辅助重耳立国后,不贪名利,激流勇退,携母亲隐居家乡绵山,躬耕田亩,不问政治。

晋文公不舍介子推的才华和贡献,亲至绵山力请介子推,劝其出山做晋国相位。

无论怎样劝,介子推终不为所动。

晋文公为将介子推逼出,便让手下放火烧山。山火尽,却没见介子推出来。

晋文公便带人去找,结果发现一棵古榆树下,介子推依偎在母亲身边,被活活烧死。

介子推19年追随晋文公,不离不弃。晋文公恸哭良久,感念介子推忠义,在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晋始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确切说,寒食节应该在冬至节气105天后,也就是清明节前两天。

自晋国后的1000多年,寒食节非常隆重,假期7~100天不等。

随着历史变迁,寒食节日渐淡化。现在寒食节和清明节已逐渐融为一体。

寒食不烧纸是什么意思呢?

清明时节,春意浓浓,天干物燥。当是时,中原各地都是原始森林,到处堆积着几尺厚的枯枝落叶。这时去祭祖烧纸,极易引起山火。

何况,当时灭火技术和装备非常落后,山火不但能让人们丧失自己的居栖之地,也重演了对介子推的火烧之难,所以,这个时间禁止烧纸,就犯了晋文公的忌讳,也是对介子推的崇敬,这个习俗慢慢流传下来,便形成了地方规矩。

清明为什么不上坟呢?

祭祖扫墓是清明节南北方共有的习俗,而上坟一说出自北方,为北方方言。

清明上坟是对先祖的尊敬和孝道,不上坟的人被认为“不孝”。

南方多山,常把祖人葬于山上,清明祭祖要跑到山上,他们称之为“拜山”;而北方多为冲积平原,北方人因地制宜,将祖人葬于土下圆起坟头,直接把祭祖说成“上坟”,也正应了北方人的直爽,南方人的婉转。

从习惯上来看,清明节上坟祭祖宜早不宜晚,有句俗语叫“早清明、晚十一”。清明宜早,这是春节后第一个节日,万物萌发,都在筹划一年的事项。

清明当天如果要去上坟,就得赶在天亮前,迷信说法是,那个世界阴气重,太阳出来鬼神就不敢再出来吃东西、收纸钱等等。

当然,现在人多坟墓也多,都挤到那一天上坟,交通拥挤不说,还不环保。

提早上坟也能表达对先祖的尊敬,太迟了有点对先祖不尊之意。过去农村经常听人说,哪家没有及时祭祖,亲人会托梦等等。

这也没有科学依据,不能全信。现在人为了生存,天南地北,回来一趟不容易,不管早来晚来,只要心里有,心诚就行。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