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避暑山庄在哪里?承德避暑山庄地理位置

承德避暑山庄,其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承德避暑山庄修建之后便迅速成为清代皇帝的离宫,众多清代帝王皆来此处理政务,此地俨然成为紫禁城之外另一个政治中心。那么,清朝皇帝为什么会选择在承德兴建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在哪里?承德避暑山庄地理位置-1

 

来源.Pexels

木兰围场与塞外行宫

1644年,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仍沿袭满族骑射和游牧的生活习俗,相继在东北的盛京(沈阳)、吉林、黑龙江和北京近郊的南苑建立了狩猎场所。

1661年,康熙继位。此后,康熙先是解决了鳌拜集团,稳固了内部政权。但不久之后,“三藩之乱”又席卷南方多省,清廷的统治爆发巨大的危机。

康熙十六年(1677),正值清朝平定三藩的关键时期,漠南蒙古又举兵反清。在这种形势下,康熙帝不得不将部分精力北移,派兵武力镇压的同时并亲自北巡。

康熙二十年(1681)四月,康照帝第二次北巡,当其北出长城喜峰口,经宽城行至华北平原与内蒙山草原之时,发现这里水草丰美,林木葱郁,动物繁多,于是令人“前往相度地势,酌设围场”。不久,清廷划定了东西长约150公里、南北长约 100公里,共计 14000多平力公里的地方作为狩猎之地,这即是木兰围场。自此以后,康熙帝规定,每年秋天,王公贵族皆要到木兰围场行狩猎之事。

纵观有清一代,清朝皇帝经常带领其皇子皇孙行围打猎,并非纯粹是为了游山玩水、狩猎娱乐。康熙设立木兰围场首先是想利用行围狩猎保持八旗的弓马娴熟,训练军队以提高战斗力,与此同时也希望通过蒙古王公的随猎,增进感情,加强团结,巩固“满蒙一体”的政治联盟

除此之外,康熙建立木兰围场还是因为满清贵族入关定都北京以后,一度对北京夏天的炎热气候很不适应,“京城建都年久,地污水碱,春秋冬三季犹可居止,至于夏月,褥暑难堪”。因此,清廷设立木兰围场后,还谋划在塞外之地营建避暑纳凉的离宫

而且,清帝每年到木兰围场时,都要亲率皇亲国戚、王公大臣及八旗精锐数万人,所需的大批军用或生活物资,若完全依靠驼马、车队来往运输,每年所耗巨大。为节约钱粮,并保证皇帝及王公大臣沿途休息,同时也为了物色纳凉之所,清帝下诏在沿途建立行宫。

为此,清廷在沿途风景优美、水源丰富、适合留宿的地方便开始建造行宫。北狩路线上的行宫,以古北口为界,分关内和关外两段。关内行宫有蔺沟、汤山、三家店、怀柔、鬡髻山、南石槽、密云、遥亭、石匣城、白龙潭、羊山、河漕、南天门。关外行宫有巴克什营、两间房、常山峪、鞍子岭、王家营、桦榆沟、兰旗营、钓鱼台、黄土坎、唐三营、喀喇河屯、热河、汤泉、二沟、中关、什巴尔台、波罗河屯、张三营、济尔哈朗图、阿穆呼朗图。以上行宫总计33座。从紫禁城至木兰围场,沿途共设置了33处行宫。根据其用途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茶宫”“尖宫”与“住宫”三类。“住宫”是清帝及随从人员晚间住宿之所,规模较大,而其中的热河行宫便是日后的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的兴盛

最初,康熙帝北巡之时,如今的承德避暑山庄并不是首选,而喀喇河屯行宫则是首选之地。喀喇河屯行宫位于热河行宫西南三十五里处,是清王朝在塞外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宫苑。它位于承德市双滦区滦河镇西北,地处滦河与伊逊河汇合处的南北两岸上。

但是,由于“热河行宫”一带森林葱郁,气候清凉,适于避暑纳凉,且靠近河流,风景怡人,地理位置也十分的优越,这是喀喇河屯行宫远不能比的。因此,热河行宫逐渐取代了喀喇河屯行宫的地位,成为清帝夏日避暑并处理政务之地,故称“避暑山庄”。

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时期,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要在承德度过,清前期重要的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大事,都在这里处理。因此,承德避暑山庄也就成了北京以外的陪都和第二个政治中心。

康熙在此指挥了对准噶尔噶尔丹的乌兰布通之战,也在此处理了对沙俄的一系列棘手问题。乾隆在这里接见并宴赏过厄鲁特蒙古杜尔伯特台吉三车凌、土尔扈特台吉渥巴锡,以及西藏政教首领六世班禅等重要人物,在笼络蒙古西藏及新疆地区的少民族上层,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方面发挥了其重要的作用。之后,乾隆还在此接见过以特使马戛尔尼为首的第一个英国访华使团

此外,清帝嘉庆、咸丰皆病逝于此。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清帝咸丰携王公大臣及嫔妃们避难至避暑山庄,在烟波致爽殿的西暖阁批准了中俄、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致使中国丧失了大片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61年8月,咸丰帝病亡后,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在此与载垣、端华、肃顺等八大臣发生激烈的政治斗争,并在慈禧太后居住的西所,与恭亲王奕共同策划了影响中国历史“辛酉政变”。承德避暑山庄在清代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何清帝王对承德避暑山庄情有独钟?

为什么清朝皇帝在原来的33处行宫中,独对“热河行宫”情有独钟呢?

首先就是热河行宫地理环境优美,气候凉爽,适合修建皇家禁苑。原来的“热河行宫”一带,群峦叠嶂,山峦环抱,森林浓密,景色秀丽:“自京师东北行,群峰回合,清流萦绕,至热河而形势融结,蔚然深秀。古称西北山川多雄奇,东南多幽曲,兹地实兼美焉,盖造化灵淑特钟于此。”也就是说,热河这个地方的天然风景和凉爽的气候,是康熙帝决定在此修建避暑离宫的关键所在。

其次就是当地土地资源丰富。当时的热河行宫一带原为蒙古王公的放牧之地,人迹罕至,虽地处原野却无荒坟野冢,水流清澈,空气清新。因而此地更加适合营建皇家禁苑。

另外,热河地方不但水草丰美,而且可以依山傍水,木石取之不尽,可以大大减少工程所耗钱财。康熙也盛赞此地:度高平远近之差,开自然之峰岚。依松为斋,则窍崖润色;引水在亭,则榛烟出谷,皆非人力之所能。借芳甸而为助,无刻桷丹之费,喜泉林抱素之怀”,也就是说,热河行宫的修建工程不必大费周章,依原有的自然景致就可以大有作为,也因此可以节约大量的民力和财力。

再者热河行宫地理位置适中,自古以来,便是从北京通往漠南蒙古、喀尔喀蒙古、东北地区乃至沙俄的重要交通要道之一。此地北至木兰围场约150公里,向南距北京250公里,奏章快报可以朝发夕至,与身处京师之中无异。康熙年间,被派往蒙古、东北及沙俄的使臣大多经此一线。热河这种既是京畿门户,又可控驭关外蒙古诸部,又可俯瞰广阔关内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便是清朝君主选中热河为其第二政治中心的关键所在。

除此之外,热河地方人口稀少,修建园林便利。热河原来被称之为热河上营,当时只有几十户人家,并非人口聚集之地。康熙帝更是表示:“念此地旧无居人,辟为宫门,无侵民田庐之害”。因此,清廷最初扩建热河行宫时,并非是大兴土木,只是对原来的沼泽水滩进行了深挖疏浚,营建宫墙宫门,修建宫殿,建筑面积并不是很大。

最后,热河行宫的修建也有着笼络蒙古王公的政治意图。清朝入关以后,便同关外的蒙古各部距离疏远。即便如此,清朝统治者也深知蒙古地方是自己的大后方,没有蒙古的稳定,就没有满洲龙兴之地的稳定,自己在全国的统治就会有后顾之忧。因此,清帝绝不敢在政治上冷落蒙古各部。但让其长途跋涉去往京师朝觐却有着现实的阻碍。因此,清廷在天气凉爽,而距离蒙古诸部较近的地方设立行宫,便可以有效地笼络蒙古王公,巩固满蒙之间的政治关系。

“一座避暑山庄,半部浩渺清史”,承德避暑山庄从最初的避暑行宫,最终成为清朝仅次于紫禁城的第二政治中心,在清代历史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