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公司有哪些例子?企业创新案例

过去三十年,世界上可能没有任何经济体比中国的增长速度更快。然而从现在开始,中国的公司要做怎样创新来保持经济的增长?

过去中国的重点放在制造业上,这种行业的成本廉价。但是过去几年,这个情况已经开始变化,历史到了转折点。虽然南美和非洲等等,这些国家GDP增长还较快,但很多西方国家GDP增长在放缓,尤其在欧洲地区的经济增长已经非常慢,很多中国制造商都在寻求变更之路。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东西回到美国和欧洲生产,去年9月份沃尔玛想要将很大部分生产能力转移回美国,在接下来十年当中,还会将额外500亿美元生产能力移回美国,这也是中国商业环境的一大变化。

在中国附加值比较高的价值链当中,会有哪些东西出现并代替低端价值链呢?现在中国想要走的路,显然已经不是以前那样通过廉价的人力来增加价值,中国现在想要的是通过创造性的东西增加价值。你看一下手中的iPhone,它会写着在加利福尼亚设计、在中国组装,但中国说“我们不想要这样了”,这就是未来的趋势。

下面给大家展示三个半的案例研究,首先是一号店的,另外一个是好孩子的案例,还有一个是达芙妮。

 案例一:一号店

于刚是一号店董事长,有多少人知道一号店?有多少人在一号店买过东西?大家可能知道于刚从沃顿拿到博士学位,他在八十年代是个非常聪明的中国学生,后来去了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在那里学习了很多年。

他在康奈尔的时候遇到一个危机点,他在这个危机时间做了什么?他坐了火车去了费城,然后敲了一个董事长的门,问一下他“能不能给我五分钟?”五个小时之后,他又坐火车回了康奈尔,四天之后他就上了沃顿大学的课,因为他之前所敲的这个门正是沃顿商学院一个院长级的人物。

因为他学了东西,所以他能够认识机场当中许多物流的东西,于是他就创立了一个算法去帮助这些物流公司组织自己飞机的起落时间等等。他当时说,我们可以做一些有用的东西,而不只是一个算法而已。于是他创立了初创企业,不仅包括物流,还包括仓库等等,他们当时也在亚马逊中研究他们是怎么做的。

有人去研究世界上成长最快的公司是哪家,可能就是一号店,他们每个月几乎都有2位数的增长。两年之前他们有2000多个员工,现在可能几万个。

沃尔玛也不能完全复制他们的事情,因为于刚一手建立了所有这些系统等等,使得这个公司能够现在增长这么快。虽然于刚犯了很多错误,但是他做的最早、最正确的决定就是没有请SAP、请其他一些大公司,否则他们永远不可能实现现在的增长。

我们当时去了他的办公室,沃尔玛牌子在主位,一号店在副位,但是几年以后一号店就在主位了,沃尔玛变成了很小的牌子。

这些可以让我们总结在中国电商成功的原因:第一个是要关注客户,美国的一家快递就能够做到这一点,他了解快递背后的物流原理,以及快递如何准时送达给客户的准则,这个时候就向他学习,并且他知道保证快递物流对于一号店仓储很重要,所以当时一号店重心放到怎么样把货物怎么传递出去,这是一号店绝对的重心,并且于刚调用很多人力与资源去确保这一点的落实。

另外,还有关于一些其他客户服务的故事,他住的那栋大楼电梯坏了、空调坏了,他坐在那流着大汗不知道要怎么办,突然就有一个快递员工,他虽然没有电梯,但是爬了二十多层楼把这个快递送给了这个客户,所以这个客户觉得很感动,觉得1号店简直是个传奇。以前一号店只不过是很小的小企业,但是现在它们的营收已经超过20亿美元了。

案例二:好孩子

这幅图左边粉红色的这个婴儿车可以360度旋转,这样婴儿视角比较全,保姆可以比较安全地照看这个孩子。第二个红色的这个是比较流行性的一种设计,就是大人在推着车去带孩子逛公园的时候把车调低就可以跟其他大人聊天了。第三个是很轻的一辆折叠车,只有3.5公斤那么重,它折叠起来对妈妈来说特别方便。第四个这台非常好,因为这是为工作母亲设计的,让工作的母亲一边工作一边带孩子,因为在靠近车的顶部有两个可以放咖啡的地方。现在大家猜一下这四辆车来自哪?就是EU、中国、日本和USA。

宋先生他以前曾经是一位学校的老师,他发现做老师甚至不能负担他的水电煤帐单,所以他在上海郊区找了个大楼,想能不能在这里建个工厂。当时他把这个思想落到实处,做了个工厂,但1985年时这个工厂破产,当时宋先生的月薪只有48美元每月,捉襟见肘。接触这种伟大的人物也可以让我们反省一下在创业时候怎么样可以做得更好。

“好孩子”这个工厂在八十年代非常糟糕,产品质量也是比较劣等的。我跟宋先生见面时也谈过这件事,他谈笑风生说不知道以前为什么生产那么差的产品,但是慢慢他们开始改变了。

宋先生大部分人生是在中国度过的,八、九十年代时好孩子集团开始慢慢地发展,占据了中国的大部分市场。九十年代初,他第一次出国旅游去了日本,从日本回来他十分震惊,才知道原来我们跟全世界相比这么落后。而当时他想,如果把日本婴儿车出口到中国的话,一夜之间中国的婴儿车就破产了,卖不出去了。所以他那时就想怎么样创新、怎么向西方学习更多的经验。

他当时成为贴牌工厂商的制造者,接着在九零年中期时开始进军欧洲市场,接下来就进军了美国市场。现在好孩子集团的商品已经比较风靡上述四大市场了,在欧洲、日本、香港、中国、美国,有5个研发的中心,并且截止2012年12月已经拥有5000多个专利。要在中国获得那么多专利其实很难的,因为中国有很多监管的原因,还有其他等等的原因。

我们当时问宋先生为什么要创新,他的答案是“因为我们没有别的选择了”,所以他们就开始了这个创新之路,他们坚信在未来一定会拥抱创新,并且在这方面做得更好,而通过创新人们也会更接受他们。

去年我去西安时有看到过相关的工厂,这个工厂是关于制造宇航服的工厂,在中国这种宇航服的工厂还是挺好的,虽然这个宇航服像外星人一样。为什么在中国开发这个行业?因为美国宇航局不肯与中国合作,所以中国不能靠最先进的国家进口相关的宇航服,没有人帮我们,所以中国就自力更生建立宇航业。

我当时有一个疑问,我自己和大家都经历过飞机延误,我的疑问是为什么过了那么多年都没有看到一辆是中国制造的飞机。很多中国人说,在飞机方面我们一直借用苏联老大哥最先进的设备,并且以此为基础去发展出我们自己新的东西,所以我们并没有制造相关的飞机,其实中国很善于抓住一些先机去发展。

案例三:达芙妮

最后一个例子是达芙妮,达芙妮的创建者叫陈贤民,他是我很好的一个朋友,他很乐观,我很喜欢跟他一起享受生活,他自己也很喜欢享受生活。

1970年时我遇到陈贤民,八十年代中期当他们把制造工厂移到中国上海时就碰到一些问题,他们面对两个挑战,第一,要是与出口商打交道的话会有一些比较低谷的价格可能是30%左右,但是高峰的时候可能是40%、50%左右,所以我们怎么样保证在价格优良同时保证员工生产出更好的鞋子?

当时对于达芙妮鞋子需求只有30%时怎么做?贤民亲自拿材料教他们员工怎么样做鞋子,他自己也跟着员工一起做鞋子。但问题又来了,他虽然做很多鞋子,但是没有订单过来,那怎么办呢?那时候有一个经理想到一个很好的法子,那就是在我们的工厂附近建一个小商场吧,我们做了的鞋子就放到我们小商场里面,最终它总会卖出去的,我们就走着瞧呗。以他就建了很原始的这个小商场。一开始这个鞋子一下子全卖光了,他们制造完一批又全卖光了,卖得很快。他们渐渐地就想,有可能开一家这样的小店铺也是有优势的,所以贤民他们决定继续这么做。

1990年时贤民为达芙妮建立了办公室,招了一批办公室职员来开始处理业务。当然,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贤民也犯了几个错误,因为贤民当时和员工一起做鞋时是卖得挺便宜的。而他们把这些鞋出口时是面对像我这样那么挑剔的出口商,出口过程中不能预测有什么样的情况可以发生。

犯得另外一个错误是卖鞋的时候价格定错了,定得不够好。还有就是他把这家公司的名字起成了达芙妮,因为很多人经常会把这家公司与美国的另外一家公司混淆了,所以很多美国人觉得很困惑。

贤民觉得开店铺是可以运作下去,所以他就多开了几家小商店卖达芙妮的鞋子,到目前为止达芙妮已经是香港上市的一家公司了。达芙妮的业务发展得非常好,九十年代时他们要公开募集股份上市才能继续为他们公司融资扩大业务,但贤民已经老了,就把这个企业过继给了他的侄子。

他的侄子大学时是表现很糟糕的,吸烟、玩摇滚,但是尽管如此还是毕业了,当他接管这个企业以后他想怎么样把这个企业做得更好,因为对过往摇滚的孩子而言未来可能变成一个歌星、音乐家而不是变成企业的领导者,突然有这么大的一个转变。

九十年代在台湾玩摇滚也是很流行的文化,玩摇滚的人他们是有一颗很强大的内心,并且是很敏锐的,但是他们有的时候收得很深,不会让别人知道,他们永远会有新的点子。陈英杰接管这个企业的时候现在股份大概是每股10美元,TPG也对达芙妮做出了投资,这些数字很有可能是有一些过时了。

他们是非常成功的故事,背后的原因是这样一种时机正确、方法出去的创新创造了市场。

现在的问题是,这些公司是不是独苗?另外一点是未来四十年该怎么办?如果他们是独苗的话它们有可能变得越来越强大改变中国的经济,如果他们不是独苗,这个经济有越来越多类似的公司,它们将在未来四十年中有更加巨大的变化。

如果大家不是中国人的话,可以想想中国什么东西最有名,中国唯一没有名气的可能就是创新了,一想到中国就想到模仿。吉利公司是中国一家私营企业,我们觉得它生产得是豪华轿车,但是其实不是,连劳斯莱斯车前的标志都拿过去了。还有这些东西,在谷歌上面把它叫微型创新,就是把它们做一些调整然后弄成新的东西。但之前三个品牌不是做微型的创新,是大刀阔斧的创新。

到底什么是亚洲的品牌?一说到这个就很容易想到韩国和日本的品牌,很难列举中国的品牌。海尔和联想是最近十年才发展壮大起来成为中国的全球品牌。但是经济体当中大部分的品牌都不是这样的。有人说句话是“在13亿当中都找不到11个可以踢足球的人”,也就是说我们不仅在足球方面做得不行,在全球品牌方面也不行。有些人觉得中国可能只关注自己的事情。

一说到中国品牌可能就想到海尔、联想等等,但是大家可以换个角度看中国的品牌,原产地现在有用吗?iPhone是在中国生产的,但这只是说它在中国组装的,芯片是其他地方来的,设计也是其他进行的,所以原产地现在是个无用的概念了,讲到了“中国企业”这个词也没有太多用处。

我们创造了有效的全球供应链,可以在东方、西方市场消费,三十年前这可能是一个好想法,但是现在我们知道中产阶级正在不断的扩大,在中国建立工厂劳动力越来越昂贵了,比如电子商务已经颠覆供应链,三十年前的模式现在已经不适用了。

如果我们看一下经济创新的来源,我们觉得可能有两个领域,比如中小型公司以及一些比较高调的行业,还有被忽略比较低调的领域在未来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被忽略的低调的公司现在可能是独苗,但是未来会成为经济驱动的因素。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