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

为什么要追求真理?

朱熹曾说:“借经以通乎理耳,理得则无俟于经。”陆象山也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这里所说的“”、“”就是朱熹和陆象山所认为的真理,二人都把真理作为学问的指向,从而脱离了经书,遂使宋儒能够一扫汉儒仅局限于训诂和校对的藩篱,从古人的教条中挣脱一步,迎来了思想界的一次大解放。对于思想来说,脱离纲目和文件的束缚,勇于追求真理,这是走向解放的第一步。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1

朱熹(1130-1200)与陆九渊(1139-1193)

真理不仅是认识的目的,还是认识的指南。如果我们沉寂于幻想中,而不以真理作为思考的方向,那么我们很容易就会陷入《易经》说的“即鹿无虞”之困境里,再想下去也是徒劳无功,还可能被谬误缠绕。因此,我们必须要追求真理,要爱智慧

对于人来说,伫立在岸边眺望颠簸的敌船乃是一大乐事,据守在城头俯视疲惫的敌军也会不亦乐乎。对于认识了真理的人来说,他就像站在空气清新而宁静的高处,俯瞰着脚底下的谬误、彷徨和荒诞。他虽然在谷底的人看来身影渺小、形象模糊,却已经达到了常人无法企及的地方——就连敌人的唾液也伤不到他,如果他高兴,还可以拉下面的人一把。因此,追求真理不仅能让人找到方向,而且还能使其变得强大。

认识真理是为了什么?

真理就是主观认识符合客观现实,因此有随着时空的推移而变化的相对真理;也有能在严格的条件下永远成立的绝对真理、永恒真理

“哺乳动物是胎生的”,这是一个主观符合客观的真理,但在18世纪卵生鸭嘴兽被发现后,它也就变成了一个相对真理,未来随着新物种的发现或旧物种的变异,它还将不断的变化;“你绝对是你母亲生的”,“拿破仑死于1821年5月5日”,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永久不变的绝对真理。

从二者的关系来看,当相对真理的前提条件受到严格的限制之后,它就会变成绝对真理。那么我们认识真理是为了什么呢?

汉儒自认为认识了六经中的真理,但他们只是用来训诂和考校;宋儒以为已经能够识得天理,却只当作静坐清谈时的谈资;明儒以心为理,却只是去见心知性、对坐参禅。对此,顾炎武一改前朝局限于真理而止步的弊端,提出:“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的主张——认识真理,第一要用来指导和约束自我;第二要用来实践、改变世界。因此,解放思想的第二步是明白认识真理的目的是修行自我或改变世界。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1

顾炎武与经世致用思想(1613—1682)

要不要为真理而争论?

我们追求真理,并且知道追求真理的目的是用来修行自我改变世界,但在这之前还有一个难题要解决——即我们怎么知道自己是否认识到了真理呢?通过争论能够认识真理吗?

在认识的过程中,人往往会得出三种结果:

一、由自己的思考而产生的意见

二、听信权威的理论并认同其观点;

三、我们的主观认识确实如实的反映了客观对象,得到了真理。

可是,在我们无法确定自己是否掌握了真理之前,如果我们固执自己的意见,并把它当成了真理;或者我们迷信权威理论,并以之为是非的标准,那么我们难免要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中——因为意见有很多种,真理却只有一个

为此,我们要理清哪些是无谓的争论,哪些才能使真理越辩越明。首先我们要知道,人们之间不同的观点乃是源于对同一个对象的看法,他们之间的矛盾只是逻辑上的矛盾,而逻辑的矛盾其实只是现实中矛盾的反映

最明显的例子来自于经济学中,在经济学理论里“垄断”和“竞争”是一对矛盾范畴,有些经济学家坚持自由竞争有利,有些社会主义者则认为国家垄断促进公平。如果停留在纸面论战的话,这些由逻辑矛盾引发的争议将会是没完没的了,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改变现实中的经济关系,把“竞争”与“垄断”扬弃为更高的经济形态。随着矛盾在现实中的化解,思维中的争论也就随之解决。所以小平统治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的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的力量,才是可能的。”这时他已经看出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仅局限于思维领域,并且认识青年黑格尔派之间的辩论仅仅是逻辑矛盾的口舌之辩。

1845年写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时马克思又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验哲学的问题。”这里他就把那些思维矛盾中的口舌之辩,归入了“纯粹经验哲学的问题”,而不予理睬。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1

马克思(1818-1883)

对于任何一种学说,它要想证明自己是正确的、是真理,那么它就应该在实践中去做出证明,而不是在理论里绕口舌。要说巧舌如簧,谁能比得过惠施和公孙龙呢?要说诡辩技巧,谁又能与高尔吉亚和皮浪匹敌呢?可是现在,又有几个人还能记得他们那些沦为清谈、从未能实践过的理论呢?

只要意识存在,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争论就会继续。对于唯心主义的批判,在纯理论领域中将会是没完没了,所以对唯心主义最好的批判就是现实中的实践。让杨简用他的“吾性中之象”和“吾性中之形”创造出天地来给我们看看吧(《己易》)!让王阳明来向我们表演心是如何使花朵的颜色变得明白的魔术吧(《传习录》)!

因而,我们认为解放思想的第三步是坚持用实践来检验真理。

真理的标准是唯一的吗?

我们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还不完备,为了堵住唯心主义者的后路,还需补充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真理是一个关乎实践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关乎理论的问题,真理是要用来修行自我或改变世界的,不是为了辩论和清谈。逻辑不能检验真理,只有实践才有这个能力。

同样,权力不能决定真理。任何人都不能自命自己掌握了真理,任何人也都不能吹捧别人是独占真理的“天才”。王安石在未经实践证明之前就把自己的理论鼓吹为正统,为它穿上真理的服饰,要求儒生们都要对它顶礼膜拜、学习背诵、不容置疑。他在上面洋洋自得,好像他真的站在了真理的山巅,其实他只是坠入了罪恶的深渊。因为人们只是畏服于权力,而不是敬仰真理,最后他的学说也遭到了后人的唾弃。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1

王安石(1021-1086)

人数也与真理无关,《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朝野都认为张仪主张攻打齐楚二国的计策是正确的,魏王也被说得心动了。独有惠施一人不认可,他说举国人都认为出兵是正确的决定,如果真的获利了,那么难道举国人都是智者?魏国怎么会有怎么多聪明人?如果出兵是错误的决定,而全国人现在却都认为是正确的,那么魏国人怎么又会有这么多蠢猪?所谓“凡谋者疑也。疑也者,诚疑以为可者半,以为不可者半。今一国尽以为可,是王亡半也。”

认识就是这样的道理,真理即不在多数人一边,也不完全是“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要存疑、要三思、要辨析,最终付诸实践,并让实践来检验之。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