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拳拳之心贯穿论文始终,炒房让国家坠入深渊(欢迎关注杠杆游戏)
撰文|杆姐&编辑|雯雯
在央行官网菜单上,有一项叫“央行研究”。点进去,有两大内容板块,一个叫“政策研究”,一个叫“工作论文”。
对于外界来说,上述内容都是枯燥无趣的。
这个4月,2021年的4月,央行工作论文第一次成为“网红”——因为一篇《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的央行工作论文,以“得罪半个中国、得罪全人类”的代价迅速出圈。
这篇标题严肃、工整的论文到底写了什么?杠杆地产今天做个系统梳理。
1、打脸“人口红利”。论文摘要一开篇即直指要害:
我国要认清人口形势已经改变,要认识到人口红利当时用得舒服,事后是需要偿还的负债;要认识到人口惯性是跨代际的巨大力量,其反作用力将导致人口反方向变化;要认识到教育和科技进步难以弥补人口的下降。
在很多人的思维中,可能还在为我们享受到人口红利而开心。
但是杠杆地产要指出一个残酷现实,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但是你想一下,曾经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高,抚养率低,过几十年不就成了老年人多,小孩子少!
正如这篇论文摘要指出的,要认识到人口红利当时用得舒服,事后是需要偿还的负债。
“红利”在很多情况下,和“债务”是相对应的,过一定年限它的一体两面就显露出来。如今不就应验了吗?
央行工作论文这个话,其实打了很多为“人口红利”沾沾自喜人的脸。
按照我国统计局的数据,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即开始下降,比上年减少300多万人,这意味着人口红利趋于消失。
是的,这情况小10年了。不反思、不作为,怎么得了?
2、几乎把所有发达国家全部批评了一番。这篇论文的第二部分,反思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转型的教训,几乎把所有发达国家全部批评了一番。
论文说,发达国家已经意识到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巨大危害,积累了一些成功的应对经验,但更多的是惨痛的教训。
比如说他们低估了人口的作用,批评马尔萨斯等古典经济学家,说他们:
生活在工业革命的早期,他看到了两性间的情欲,以及物质逐渐丰富导致死亡率趋于下降,由此担心人口几何增长给地球有限承载带来的巨大压力。但他们的预言从来没有成为现实。
批评人口惯性思维,即使从现在开始世界上所有父母降低生育率到代际更替水平,总人口的数量在最终稳定之前还有持续几十年的增长。但人口惯性有反向的作用,即如果其随后产生的人口拥有较低的生育率,总人口的衰减会非常迅速。发达国家大大低估了人口惯性在人口萎缩过程中相反的巨大作用,没料到老龄化和少子化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猛。
论文还批评发达国家高估了人类应对老龄化和少子化的能力:
一是高估了教育和科技的作用。以日本为例,上世纪七十年就提出科技立国,很早就意
识到要通过教育和科技进步应对老龄化,但无济于事。
二是高估了鼓励生育的效果。
三是高估了养老保障制度的作用。
四是高估了养老产业的作用。
批了一大堆,论文也夸了几句:资本扩张和移民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杠杆地产翻译一下,要成为这个世界的领导者,而是小弟,才有机会获得这项福利。
3、严肃指出我国老龄化、少子问题异常严峻,后果……千言万语不如几幅图表,我直接截论文的图表。
看完这个图,是不是感叹,我们未富先老的问题……
接着我们看经济增速和劳动人口占比的图。
看完,我想谁都明白。
接着我们看中美、中印未来的劳动人口占比、老年抚养比对照图。
论文认为,十年后我国老龄化和少子化更加严重,而未来三十年印度的人口结构将进一步优化。
如下图。
看完杠杆地产只有两个字:无语。
论文说,分析都是基于联合国相关统计和预测。有专家认为,联合国的预测偏乐观,高估了我国的总和生育率,换言之,我国人口转型带来的挑战,可能比本文前述分析还要更大。
4、老人看了都要生气。论文说,改革要么降低养老金标准,要么多付出劳动,以实现养老金可持续……杜绝退休工资拿得比在职高的现象。
对了,论文还说:
我国未来净消耗的老年人口占比逐步上升,加上少儿人口占比(当期也属净消耗),可能接近净产出的劳动人口占比,社会总消耗逐步上升,这将拖累经济增长。同时,代表社会最大负担的老年人进入资产清算阶段(即老年人通过卖房、卖股票、卖债券来维持生活)……
其实都是实话,但如果你是一名老人,你说气不气。
5、得罪所有劳动人口。论文在我国的应对之策中建议:可延长退休年龄,但要早做,拖得越久,越难解决。
这个说法本身没问题。
注释部分就更加有细节了:
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退休年龄均在 65岁左右。如美国男女均为66岁,日本、德国、加拿大男女均为65岁,意大利为男性66.6岁、女性65.6岁,英国男性65岁、女性63岁,法国男女均为61.6岁。另外,我国延迟退休可早做,原因在于,我国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集体主义精神更强有利于避免发达国家延迟退休中的社会动荡;老一辈的人更能忍让、更能吃苦。
看完,杠杆地产就问你爽不爽?
接近退休的朋友大概最不爽,三十四岁的可能也能接受,反正知道要延迟退休了。
6、批评高房价,担忧深圳。论文说,首先环境宽松。要抓主要矛盾,把握好创新与监管
的平衡。其次建立基本的社保体系。创新要冒风险,如果人们知道即便失败,也有饭吃、有房住、有病看,就会敢冒险、敢创新。
于是说要控制房价。创新创业靠的是年轻人,但其多半没钱。
一个城市房价太高,把他们都逼走了,何谈创新。这是深圳过去超越香港的主要经验,未来也有可能成为限制其长远发展的障碍。
7、有点让所有女人不爽。论文说要重视教育,要重视母亲和少儿的教育,这都没问题。不过注释很有意思。
如下图。
你说这话错还是没错?杠杆地产真不敢表态。
其实不是恶意,杠杆地产认真看论文,从一开始就认为,要切实解决妇女在怀孕、生产、入托、入学中的困难。母亲更优秀,国家才有未来。
8、文科生躺枪。论文说,重视理工科教育,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需要指出的是,教育和科技进步周期长、见效慢、不可控(熊彼特也认为创新性破坏难找规律),因此我国当前还是要以人、财、物的储蓄为本,教育和科技为辅。
我觉得有必要为央行论文解释一下,之一,注意之一,不是说所有文科生都是错,我也是文科生。
看完央行论文后,我去检索了一下,很多省文科考生占比达到40%多,之前我看有文章说部分省份接近1:1我还不信。
大学文科扩招太简单,结果就是办学质量太差,真是没学到啥,我自己身边也有类似体会,连基本技能都没有。
9、小结:陈浩、徐瑞慧、唐滔、高宏4位博士的拳拳之心和学术严谨贯穿始终。上述措辞,如果只看个别细节,确实有批评完全人类、多数国家的感觉,所有人看了都不爽。但是,对,今天杠杆地产的核心是说但是:
央行这篇工作论文的4位经济学家陈浩博士、徐瑞慧博士、唐滔博士、高宏博士,整篇论文,以严谨的态度治学,为国家和民族前途忧心、出谋划策,绝对没有歧视个体的意思。
造成的一些误会和网红效应,我觉得也是好事,让更多人思考我们目前的老龄化困境。
从这个角度说,杠杆地产觉得纵容炒房,真的是让国家走入深渊。
特别说明央行《工作论文》刊发人民银行系统工作人员撰写的学术论文,论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学术观点,不代表所在机构观点。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文系杠杆游戏(头条号签约作者)创作,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另,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杠杆游戏任何文章之观点,皆为学习交流探讨用,非投资建议。用户据此进行的一切投资,请自负责任。文章如有疏漏、错误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