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胡渊 川观新闻记者 江芸涵
他们是一群创业学子,有人回乡带领乡亲创业致富,有人把大数据运用到教育领域,有人把地方特产做成电商品牌。
他们一路走来,风雨兼程努力前行,“创业对我来说意味着终身学习,创业也给了我不断学习进步的机会。”“创业带给我很大的改变,我变得更加沉稳,更加自信。”
7月8日起,由四川省教育厅主办的“四川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典型云展播”在川观新闻上线。
作为青年创业者,10位怀揣梦想的大学毕业生在各自领域勇敢创新、艰苦创业的故事和经历,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积极进取,用智慧和创新回报社会的精神风貌。
他们
在试错中寻找机会,转化为核心竞争力
成都东软学院的毕业生唐照福,在成都经营一家30余人的毕业季拍摄公司。7月中旬,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已经过去,唐照福仍忙得常常错过微信消息。
“最开始做摄影团队时既没资金人才,又没技术设备,与老牌照相馆比没有丝毫竞争力,于是我就去研究新技术和新产品。”唐照福带领团队从零开始,去各类摄影公司考察,在阿里巴巴上网课、在公司内部开读书会,又反复琢磨客户需求。他发现,大学生拍毕业照的很多,但真正有经济实力并愿意为毕业照买单的是小朋友的家长。由此,他明确以幼儿园和小学生家长为目标客户,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此次云展播的10位大学生创业者,都是在不断试错中找到了市场的痛点,并把攻破这个痛点转化成了核心竞争力。
学习动物医学专业的杨金山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后一直积极寻找创业机会。通过实地考察,他发现普通住宅区居民想带宠物打疫苗、看病非常不方便,遂决定创办一家定位于中低端的社区宠物医院。如今,他在成都地区已经发展了3所宠物医院,累计接诊量达到15000例。
7月14日,电子科技大学的毕业生聂敏一上午都在会议中度过。最近他们团队在高校研发名为“内控”的产品,帮助学校管理规范。“其实内控在企业里已经应用了10年,但在教育领域还没有应用开来,我的初心就是让教育跟上先进技术的发展。”聂敏创业初期做了很多尝试,手机操作系统、各类游戏等,最终选择将大数据创新应用在教育领域,为高校提供了多种服务,例如开发出贫困资助系统,判定学生真实经济状况,精准定位贫困学生。目前,他们已为200多所高校提供这项服务。
来自西南民族大学的珠扎是一名藏族青年,他始终怀着用科技和知识服务民族地区的想法,他和团队研发出“云使藏文智能输入法”。同时,为了解决家乡同胞看病难的问题,他又带领团队完成“藏医好大夫”APP开发,在软件中利用丰富的图片文字等对藏医和藏药进行详细的介绍。
他们
不惧困难坚持做下去,创业之路越走越远
提到创业,他们的经历背后蕴藏着无数次跌倒与爬起。
创业之初,乐山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胡洪在偏远小县城开办培训机构,将赚来的钱都赔在了炒股之中。跌入低谷,但他没有放弃,嗅到了新的商机,到学生宿舍内挨个发传单建立QQ群,做起校园外卖的业务。团队内部产生矛盾,胡洪重新完善管理制度和权益分配制度。最困难的时候,他一个人揽下所有的活,每天早上5点起来送早餐,晚上差不多12点才休息。现在的胡洪正在转型做综合服务生活平台,平台已有上百个站点,累计解决了千余名大学生的勤工助学和实习就业。
穿着高跟鞋、涂上红唇、一身职业装的胡静,如今已是大学生创业培训公司的负责人。她给大学生提供口才、演讲、沟通技巧等课程,帮助近万名大学生提升了自身能力。
在西华师范大学上学期间,胡静就开始勤工俭学,大二那年尝试在农村开办补习机构。她创办了5个教学点,房子租好了、老师也招聘好了,但最后有一个教学点的房东突然变卦,不把房子租给胡静。
胡静终于成功办起培训班,整整一个暑假她都不敢松懈,每天5点多就起床坐车去各个教学点监督教学情况,两个月跑烂了3双鞋。暑假补课结束后,很多家长都给胡静打来电话表达感激,“我当时眼里瞬间就溢满了泪水。”对于胡静来说,所有的委屈和付出都值得了。
被称为“轮椅上的柠檬天使”的胡侨,因一场重病再也不能行走,乐观坚强的她进入四川轻化工大学后毅然加入到创业者的行列中。她带着身边的朋友一起,以安岳柠檬为主打产品做起了电商,逐渐打造出有机柠檬品牌“润宁”,取得了年产值1000万余元的成绩。
新冠肺炎疫情对不少创业者来说都是一次重创,但他们不轻言放弃。聂敏积极争取国家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同时团队转型研发疫情大数据系统,助力疫情防控。胡洪带领团队开发出了无接触配送系统和设备,外卖业务量得以逐渐恢复,“我们团队的名字叫愚公团队,寓意就是要做常人不能做的事情。在创业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做下去,才能走得更远。”
他们
创业帮扶建设家乡,让成果惠及更多人
成都市新都峰云谷创业大楼里,有一家小有名气的国家级众创空间“智汇大实验室”,首席运营官丁龙不仅是一位创业者,同时也是一位创业服务者。“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看到合作企业在我们的帮助下拿到融资,这是让我最有成就感的事。”
从西南石油大学读研期间创业至今,丁龙的“智汇大实验室”已成功孵化企业8家,培育年销售额300万元以上企业7家,入驻企业为社会提供了80余个就业岗位,孵化器内企业总产值超过1亿元,为新都区科技发展注入新的力量。“今后的目标是将‘智汇大实验室’建设成为西南片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小微科技企业产业落地孵化平台。”丁龙信心满满。
2015年,在蒲江县鹤山镇一座有着六七十年历史的小青瓦房中,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学生黄尧带着优质鸡品种“农凤鸡”开始创业。毕业后,他拼凑了10万元,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联合家乡40余家农户开始规模化养殖,用纯粮食喂养优质鸡品种,为村民提供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道路。
创业帮扶,建设家乡,参加公益……这些创业青年用不同的方式做出了共同的选择——让创新创业成果惠及更多的人。
“家政行业很辛苦,很多学生不愿意来,但我愿意做。”四川旅游学院学生李昌洪选择了家政业,从大二开始,便带领30余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立保洁团队。毕业后,他的公司帮助了包括残疾人在内的50余名成都市龙泉驿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李昌洪在母校成立“李昌洪励志创业奖学金”,每年捐赠20000元用于奖励创业的学子。“希望未来我能有更多的力量做更多的公益活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带领公司团队前往龙泉驿区20余所中小学做公益清洁。
唐照福有一段特殊的经历,曾在汶川特大地震中被埋13小时后获救。创业路上,他也在用他的方式传递爱和感动。“地震被埋获救之后,我一直很感谢救援的消防官兵,希望把这份爱传递出去。”疫情期间,他义无反顾地成为一名抗“疫”前线的摄影志愿者。“在疫情最艰难的时候,我终于成为一名摄影志愿者,用镜头定格了许多抗疫感人瞬间。”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