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隐藏]
很多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业务就不再增长,团队会面临诸多瓶颈;
其中让绝大多数老板都非常头疼的问题是,好不容易培养了一支非常优秀的队伍,结果大家没做几个月就跳槽了,感觉一切又要重头再来……
团队动力不足的最根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企业要想改变现状,必须要靠什么样的机制?
01、千万别忽略“第三类客户”
一般来说,一家企业必须要服务好三类客户:
第一类客户:直接向企业购买产品/服务的消费者;
第二类客户:企业的股东/投资人;
第三类客户:是企业的团队;
如果整个团队做着最累的活,最后只拿到微薄的薪水,那么人员的流动性自然很高。
你会发现,去到一些企业参观,或者到一些线下实体门店消费体验时,几乎很难从员工脸上看到笑容。
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员工要么觉得企业给的工资不够,要么就是在工作中受委屈了。
客户也是很敏感的,ta能够感受到服务人员的耐心、情绪和用心程度。
如果一支团队本身无法从工作中体会到快乐,那么ta们也很难向客户真正传达企业服务的价值,更别说要去真正的地打动客户,让客户持续地复购产品/服务。
根据调查,如果一名一线员工的工资如果只能刚达到预期、够温饱的话,基本上ta每天就没有什么干劲,可能就是“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凑合着混日子而已。
员工就会想:毕竟做多做少,我也只拿这一份工资而已,产品卖出去多少,也和我没关系。
这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致命的问题。
如果一个企业没有服务好团队,相应地,团队的状态就会以连锁反应影响到终端的客户,企业形象也会随之大打折扣,进而打击客户的自信心,这样就会损失掉一部分客户。
02、团队动力不足的真正原因
面对激烈的外部竞争时,企业可能会更多地关注如何获得精准的客户,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去维护好老客户,或者去开发新客户。
但往往就容易忽略了“第三类客户”,也就是内部团队成员,其实也是需要耐心维护的,尤其是身处一线的员工。
虽然大部分时间,我们可能看到的只是扁平化的操作,业务的评判标准似乎就是看谁出的业绩多,谁的影响力就更大。
但如果仔细去深究创造业绩的方法,其底层逻辑就只有一个,也就是“用心程度”。
用心程度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客户的购买率,到底是让90%客户买多点,还是买少点。
这时企业管理者就会面临两大抉择:
1)不给员工加工资,团队没动力,业绩下滑;
2)给员工加工资,增加企业的成本和负担;
而加多少工资也是一个问题,加少了员工不满意,激励不到位;加多点,领导又不乐意。
就拿海底捞来说,全国超10万员工,假设每个员工每月多增加100元工资,而一年下来,海底捞可能就要多增加1.2亿的成本。
而且这还只是停留在每个人每月多发100元的基数上,但是,对于大多数员工来说,这100元的奖励可能也没什么感觉,激励的效果也是有限的。
03、无合伙,不企业
要想企业做强做大,必须朝合伙人制度的方向走。
合伙拥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企业组织形式。
大概在中世纪,当时的海上贸易很赚钱,但是又存在很大的风险,有的商人不愿意承担风险,而有的愿意冒险从事航海,但却缺乏资本。
于是有人愿意出钱,有人愿意出力,二者一拍即合,于是就孕育出新型的合伙,形成了资源互补的利益共同体。
而在当下,合伙人的模式一般会分为三种:
第一种:股东合伙人;
第二种:事业合伙人;
第三种:生态链合伙人;
而对于有限合伙企业来说,一般会有两种角色:
一种是普通合伙人(GP,公司创办人或控制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另外一种是有限合伙人(LP,投资人)。有限合伙人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责任。一般来说,LP都是投资人,享受投资收益,但没有决策权和代表权。
除此以外,还有一种叫增值合伙人(OP)的模式,OP模式直接对结果负责,激励源自增量的利润价值再分配,OP出钱出力,分享的是增值收益。
典型的案例是永辉超市,它采用的就是OP的合伙人模式,只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负责,根据价值进行多次利益分配;
相应地,员工想要获得更多的回报,就必须要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做出更大的贡献,这就很好地将个人收入和企业的利益价值相挂钩。
这也正是合伙人制度的优势和厉害之处,当员工发现,企业的成本和利润分成和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那么团队成员就会注意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关注个人的价值贡献、人脉资源。
建立一套完善的合伙人制度,既能够将团队成员变为企业的经营者,大家都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无形中增强了激励的效果,这样就能更好地带动营业利润的提升。
而且,采取合伙的方式,能够极大地降低管理的成本,还能很好地留住人才,降低团队成员的流失率,团队强,则企业强,让整个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利润滚滚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