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刘玄德,在《三国演义》中绝对的正面人物,光复汉室的希望,是仁慈君主的代表,是封建道义上正义的代名词。可是,在生前命运坎坷的昭烈帝,死后人们对他的评价也像他的创业史一样,一波三折,充满着沧桑与凄凉。
由于刘备是封建伦理上的正统,所以后人无论是罗贯中编著《三国演义》,还是戏剧有关三国题材的曲目,刘备的形象都是正义的化身,一直是毫无争议的。但自从封建社会退出历史舞台,西方追求个性的思潮涌入中国后,人们对刘备的评价产生了180度的变化。
首先对刘备进行炮轰的是,自称为"厚黑教主"的李宗吾,他直言攻击刘备是厚脸皮,不要脸。正义的代表一时间成了虚伪的代表。而后,对刘备的攻击可是说是铺天盖地,不但是虚伪,脸皮厚,还极端无能。
可曹操却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曹操如此盛赞刘备,那么刘备其人到底可为英雄否?
我很佩服曹操识人的眼光,更钦佩曹操对英雄的理解和定义。何为英雄?英雄者,当胸怀天下之志,腹藏机谋,心沉志坚,眼光高远。虽久经磨难,亦坚韧不拔;虽屈辱共之,亦矢志不渝,方为真正的英雄。
刘备虽然是汉室宗亲,孝景皇帝玄孙,但是刘氏这棵大树延枝了400余年以及东汉末年皇室的衰败,到刘备这只是大树飘下的一枚枯叶,已然无枝可依,形同普通百姓了。虽然身逢乱世,只能以织席贩履为生,刘备却是胸怀大志,矢志兴复祖业,削平乱党。
28岁那年的一天,方得遇其生死相随20多年的两个异性兄弟:关羽和张飞。从此刘备开始了他实现理想抱负的艰难征程......
我们反观三国另外两位鼎立之主的出身:曹操和孙权。曹操其父曹嵩本姓夏侯,是宦官的养子。在东汉末年宦官把持朝政20余年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可谓是显赫出身。年少时便举孝廉,封校尉。加之曹操有雄略,善机变,虽年轻,但也在朝堂上很有影响力。平黄巾之后,因功得以擢拔,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军中的地位。曹操之后能够胁天子以令诸侯,成就霸业很大程度上也是取决于其身世名望。
孙权,孙坚之次子,孙策之弟,更是"仰父兄之余烈"。孙坚号江东猛虎,出身江东大族,很有名望,加之平叛黄巾有大功,因而在江东站住脚跟,颇有人心。孙坚横死后,孙策接掌江东,号小霸王,在周瑜和程普一般老将的辅助下,扫平江东,创立了孙吴政权。孙权是位守成之主,接管了孙策留下来的基业。除了之后吕子明白衣渡江,最后暗袭了荆州之外,别无进展。从这个角度上讲,孙权的出身对孙吴政权的鼎立影响最大。
不以勇武著称的孙权也都被后人辛稼轩盛赞"亲射虎,看孙郎"。曹操看到孙仲谋把军队管理地整齐,规范,都不禁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政治家的确是需要霸气的,曹操,孙权,都无时无处不在展现着自己的霸气,与这两个对手相比,刘备在军事上展示给我们的是一生戎马,最后却被一个年轻儒生陆逊杀得丢盔弃甲,败退白帝城
然刘备,白身起家,除有二弟相助起事,别无他助。一生漂泊,寄人篱下,受尽屈辱,先后投过刘焉、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孙权、刘璋,最终取刘璋而代之,自为成都之主,建立蜀汉政权,最终促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实属艰难之至。
刘备曾经说过:"备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辈,实不足道。"可见刘备很渴望自己有个良好的出身和一块根据地。直到得遇诸葛,方能如鱼得水,如虎添翼,才真正确立了自己政治纲领和军事战略----隆中对,给刘备的前途照亮了,也指明了行进的方向。
从而可以看出,刘备的创业最为艰难。刘备智远不及曹操,却能在三国群雄互相争斗的夹缝中求得生存,且能发展壮大,我认为有一下几点最为关键:
刘备的矢志不渝
刘备一生受尽挫败,未得孔明之前,麾下将领只有关、张、赵云,虽有万人敌,但不得其用;谋臣只有糜竺、糜芳和孙乾,只能算得上白面书生,无王佐的能力,因而屡遭败绩。但是刘备从未自隳其志,意志之坚是他成就大事的关键。
【刘备】
2.刘备的临机应变
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之前,一直寄人篱下,几乎投遍了所有的三国割据政权。但是却能在各个政权间游刃有余,左右逢源。多次绝处逢生,显示出其高超的政治手段和临机应变的能力。
3.刘备的忍辱负重
刘备很清楚自己在当时军阀中的地位,为了降低关注目标,他总是竭力低调,处处示弱;同时广结民心,怀柔天下。寄居他人住处,却能安然处之,表现出其过人的心理素质。
4.刘备的知遇良才
刘备手下并不能算人才济济,甚至在三国中是最乏人才的一方。但是刘备帐下的谋臣武将无不是精英。诸葛亮和庞统,一龙一凤,相继到蜀中。五虎上将,无不是万人敌。同时,刘备善于用人,能够因才而用,使上下一心,集团中凝聚力最强,也最具战斗力。
由此我想到,刘邦在总结他能挫败项羽,建立大汉王朝时对群臣说的那一番经典之论:"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当然,只靠以上几点,还不足以使刘备成就大业,诸葛亮的辅佐尤其是诸葛亮提出的"先取荆州,后去川"的战略构想也是刘备成功的关键性因素,正是在这个构想的指导下,使刘备羽翼丰满之时,巧占人和,占据西川。
之后,曹操轻敌,取东川张鲁之后未能一鼓作气,袭取刘备,使得刘备进一步站稳脚跟,击败张合,砍了夏侯渊,抢占东川,进军汉中,兵临渭水河畔,与曹操和孙权实现了势力均衡的对峙局面。
纵观刘备的一生,其有自身驾御人才的超强政治能力,识别人才的能力。他的这两个能力甚至是孙权,曹操所不及的。
一是重义。
刘备作为领导,也始终把这两点贯彻到自己的工作上。都说刘备虚伪,是个伪君子。但当关羽兵败人亡后,刘备首先想到的是三人当年的桃园之情,而不是刚刚得来不易的基业,他愿意为义而弃江山,最后也做到了为义而亡。这样的行为能说是虚伪吗?要真是伪君子,他完全可以在孔明,赵云为首的一帮文武的劝说中顺坡下,贪恋自己的富贵。
可是刘备没有这样做。而是把义字遵守到自己生命的终结!在中外帝王中如此重情重义的皇帝,好像也只有刘皇叔一人了。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见指责刘备虚伪,是片面的!
其实刘备是一个仁慈爱民的领导,无论是装的,还是收买人心,他一直都把百姓的利益放到首位,爱民如子。政治中又有多少是真实的呢?只要领导爱惜百姓,百姓怎么会不拥护这样的领导呢?摔阿斗是被后人批评最多的,典型的收买人心行为。
但现今又有几个领导,高干们愿意把自己孩子的安危当做收买人心的砝码而去摔孩子呢?他摔阿斗是发自内心对子龙的感激与愧疚,是对子龙真实的谢意。不但是真心对待子龙,在收复长沙时,他亲自上门拜访老黄忠,收复严颜时,立即把自己穿戴多年的铠甲赠送给了这位老将。看到庞士元骑的是劣马,也立刻要求其乘骑自己的坐骑。
作为领导,曹操,甚至孙权是优秀的,全面的。可是这样的领导对人才来说不一定就是好事。
二是识人,那更是刘备的强项了。
刘备有敏锐的洞察力,他对人才有着很深刻的认识。正是曹操看出了此点,才在与其煮酒论英雄之时说出"天下英雄,为使君与操而"。诸葛亮能力的顶峰也就是丞相之才,关羽再如何英勇,也不过是君主手下一将耳。他们都不具有刘备这样大气的用人的风格,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也是刘备与曹操孙权的最大不同。曹操孙权总是在考虑着臣子们是否对其真心,而刘备这样比他们文化程度低的领导却是给予下属充分的信任。
在战长板坡时,麋芳说赵云已投靠曹操,张飞立即大怒,要找赵云厮杀,刘备就当即表态,子龙绝对不是这样的人,在征讨东吴时,有人说老将黄忠投孙权去了,刘备立即说绝对不可能。这都说明了刘备是多么信任自己的属下。
哪个人才不愿意在象刘备这样信任自己的领导下开心地工作呢?对于识别人才的真实能力,那刘备更是高手了。他一眼就看穿了纸上谈兵的马谡是个夸大其词,不可大用的人。并在临终前特别叮嘱了诸葛亮,可惜孔明最后还是没有接受刘备的建议,因为他一直认为马谡是个难得的人才,在考虑过刘备遗言后,还是决定派马谡前去镇守街亭,导致了关键之战的失败。
刘备和曹操皆为英雄,皆应受到尊敬和推崇。而刘备的一生或许更能让我们这些想成就事业的普通人受益良多,因为他就是一个白手起家的普通人。读史明鉴,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取人之得,防己之失也。
(图片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经天纬地安社稷,文韬武略定乾坤。《素书》短短1360来字,却直指大道和管理本质。学会了此书中的领导和管理体系,可以驾驭任何规模的组织团体。
张良这等人物用其十之一二,就能辅佐刘邦定鼎天下,可见,普通人要是学会些许,用来治身齐家、兴业理政,肯定也是绰绰有余的。
点击以下卡片链接,学习张良谋略,洞悉《素书》谋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