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换糖创业经验(鸡毛换糖与创业)

一直都有“浙江金华,中国义乌”的说法,虽然义乌是金华的,可提起金华,几乎没什么概念,但是说起义乌,想到的应该是各种小商品的全国包邮之地。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些小商品如今已经出口到全球各地。义乌作为一座内陆县级市,早期交通也并非十分方便,为什么这些“小作坊”,能够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集聚地呢?

无中生有的“商品”之都

“义乌人经商的故事,还要从拨浪鼓说起,拨浪鼓是义乌第一代商人的“身份证”。早年间,义乌人每年冬春农闲的时候,肩挑两个担子,手里摇着拨浪鼓走街串巷,用自家土产的红糖或饴糖做成的糖饼、糖块,去别家换鸡毛一类的毛发,这样的行商习俗就被称为“鸡毛换糖”。和其他地方不同,鸡毛在义乌的历史上扮演了两个角色,第一,是可以做羽毛类的工艺品,第二,是用鸡毛沤肥制作稻田肥料。通过这种“鸡毛换糖”的方式,义乌人慢慢的靠微薄利润起家,开始了经商的之路。

当义乌人赚到了第一笔“桶金”,随之就自发组织集市,实实在在的从一分一毛寻求谋生之路,人们提着篮子、背着布包,在这里交易需要用的东西。为了能有更多样的小商品来交易,义乌人又琢磨开工厂,因为这样的小商品不需要太多成本,就可以自己搞生产。后来这样的人慢慢多了,小商品也比较容易复制,一个人带动一村人都办厂做生意,于是市场就形成了。

俗话说“同行是冤家”,但是义乌人很朴实,对做生意从来不隐藏,同行多了利润自然会压的比较低,因此就有了全国最低价的优势。当市场形成后,必然会有一些人想生产附加值高的商品,就跑去全国各地,把义乌本地没有的东西带进来卖,或者招引一些漂泊他乡的淘金者带着自己商品来到义乌经商。经过多年以后,义乌慢慢形成了一整套从生产到供应销售的产业集群,再加上政府的大力宣传,义乌的名字才响亮起来。

无所不有的“电商”之城

随着时代变迁,义乌人秉承着敢闯敢干、勇于创新的优良传统,再次走在了互联网时代的前列。经历了多年的“兴商建市”,义乌依托实体市场优势,提出“双轮驱动”的商业模式,走电商与市场的融合发展之路,自然就有了号称“中国网店第一村”的青岩刘村。2008年,村里完成旧村改造不久,每家每户建成了四层半小楼,如何能让闲置的房子租出去成为青岩刘村民最迫切的问题。最后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将培育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村经济重点产业,因此青岩刘村就此成为义乌发展电子商务第一个“吃螃蟹”的村子。

当时青岩刘村每家拉上一根网线,再摆上一台电脑,一家网店就开张了,小小村落出现了无数“掌柜”。正是这种“互联网+”带来的创业热情,让原本名不见经传的青岩刘村在“触网”后一发不可收拾,一个村子带动整个义乌串起一条产业链。就这样,既有实体的摊位,又有线上店铺,几乎是多数义乌商家的标配,从全民经商到全民电商,顺理成章。义乌不仅形成了服装、袜业、饰品、拉链、工艺品等优势产业,汇集了20万余家日用消费品生产企业,生产170多万种商品,周边还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小商品生产基地。因此,义乌小商品货源占到了全中国的三分之一,电商市场已成为网货的最大平台。

义乌用持续的市场繁荣证明,虚、实市场并非对立,两者可以深度融合。如今的义乌电商,告别了简单的线上交易粗放模式,转向行业细分领域和纵深层面,形成了涵盖生产、流通、服务等全产业链的完善生态系统。“义新欧”驰骋向西、中欧班列直抵英吉利海峡、“义甬舟”开放大通道推进东西双向贯通……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大开放格局,夯实了义乌物流的不可替代性。因此,义乌发出了“形成万亿级义乌系市场、万亿级网上市场、万亿级资本市场格局,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货地”的城市声音,大物流、大商贸跨出国门才是发展的“王道”。

从“商品之都”到“电商之城”,如今,义乌走上了一条延伸产业链、升级服务、提升品质的产业转型道路,更好的诠释了一座城市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