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季。
四十余年前,邓小平决定恢复高考,这一举动自此改变了千百万青年的命运。那一年,全国共招生27.3万人,而在2021年,仅全国报考人数就达到了1078万。
四十余年斗转星移,关于高考的价值讨论始终存在。内卷、躺平、985废物、小镇做题家......质疑始终如一,但没有人能否认这场考试所代表的普惠性,它最值得珍视的价值“公平”始终被视为一个社会的基本面。
回到江苏企业界。
“高考”确实改变了一代又一代的企业家命运。他们中有的人至今仍躬身于教育行业,高喊着“年轻人不该躺平”;有的人是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浮沉半辈子,如今却选择二次创业;有的身处“朝阳行业”,屡屡斩获江苏首富的名号;有的则是当年江苏省首位辞去公职并加入民营企业的大学生,创造了一部无锡的轻工业传奇......
经历过高考的“难”,才会知道教育的“重”。越来越多的江苏企业将视野投向教育领域,以企业力量助力教育事业的发展。
时值高考期间,苏商全媒体推出高考特辑。
回顾新老企业家们的动人高考故事,总结提炼江苏企业的“教育大招”,祝所有的考生们,金榜题名,前程似锦!
迎难而上:江苏企业家的高考群像图
1977年的10月,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中断了十年的高考终于恢复。事实上,在教育部正式宣布消息之前,关于“恢复高考”的小道消息早已在这年的春天开始流传,各种中学课本从滞销突然变得紧俏。一位高考亲历者李大兴这样形容:
“我家里不多的几本数理化被别人借走,其中好像有些再也没有还回来;后是想要找两册原来没有的,却哪儿都借不到了。”
10月21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都以头条新闻发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高考恢复了!”——震荡着中国城乡间有志青年的耳鼓。
在海南黎母山林场,黄宏生在松涛阵阵间听到了命运来敲门的声音。在林场劳作了四年的他跑遍了海口的书店只为购买学习资料。那年他记得,自己通宵达旦地看书做题,最终考取了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工程系。之后,他成为了著名的“彩电大王”,开启了自己浮浮沉沉的创业生涯。从造家电到造车,大半辈子过去了,在南京溧水,开沃成了这位六十多岁的创业老兵的新事业。
同样是1978年。黄宏生考上了大学,俞敏洪却落榜了,一张“英语33 分”的成绩单让他的心跌落进谷底。关键时刻里,是母亲没有放弃他。这位智慧的母亲将农田上的俞敏洪拉回课堂。只是令重燃勇气的俞敏洪没有想到的是,第二次他又失败了,但还好他仍没有放弃。
1980年,俞敏洪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北京大学西语系。他在北大校园里轰轰烈烈创业之时,后来的“医药巨头”孙飘扬在中国药科大学化学制药专业毕业了,在这里他认识了自己后来的妻子钟慧娟。
八十年代来了,开启中国“公司元年”的1984年终于要来了。在江苏无锡,涌现出一大批轻工业企业。1983年,一纸调令传来,周海江的父亲周耀庭临危受命接受“烂摊子”——港下针织厂,而此时的周海江仍在为高考奋斗。两年之后,他考取了深圳大学,学习经济管理。由于学习成绩优异,1987年他被分配到南京河海大学任教,但很快,他回到了父亲创办的企业,成为江苏省首位辞去公职加入民营企业的大学生,在新华日报刊发的一篇报道《大学教员周海江到乡镇企业展才华》中这样写道:
“小周并未为此而意志消沉,他坚信大学毕业生在乡镇企业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与周海江相似,决定丢下“铁饭碗”加入创业大军的还有张近东。创立苏宁之前,拿着每月55.7元的工资,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的他在一家国有企业里做着文员工作。创立苏宁之后,他的名字被记录在中国零售史的辉煌篇章里,有媒体人这样评价:“一部中国零售史,半部看苏宁。”
南京宁海路的一处200平米的门面房上终于挂上了“苏宁交电”的牌子,而距离南京二百多公里的宿迁,有一位家境贫寒的青年在两年后成了宿迁的高考状元。副县长拿着大红花亲自到青年的家里,这个青年就是刘强东。
迈入千禧年,站在“世纪之交”的关口,高考迎来扩招浪潮。于敦德踩着时代的风口来到了东南大学的门口,数学系出身的他在校园里摸索着“先声网”的技术运营,毕业之后,他创办了途牛,现在他的身份是中国旅游圈里最年轻的上市公司创始人兼CEO。
于敦德踏入校门的那一年,缪文彬恰巧离开校园。从南京大学毕业后的他,又远赴美国西雅图城市大学攻读金融管理专业。留学期间,由他的父亲创办的企业双良节能成功在A股上市。一年之后,这位“海归”回到了自己熟悉的企业。
从1977年算起,高考在质疑声与赞扬声中已走过了四十余年。1078万名学子迎来了人生的新转折点。只是在今天,人们对高考的价值判断已由单一走向多元。在老一辈的眼里,邓公的一句“恢复高考”在当时是“从疯狂走向正常、从禁锢走向开放、从停滞走向流动的关键一步”,这从黄宏生、俞敏洪、周海江等老一辈民营企业家身上可以清晰地看出,高考确确实实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上学之艰难,只有老一辈民营企业家才深有感触。比如苏商“常青树”江宝全,“上学了”三个字是他最先学会的三个字,但终其一生,因为饥荒与贫困,他始终未能完成自己的心愿。
江宝全并非没有过机会,只是命运一次次与他开了玩笑。1974年,在江宁化肥厂负责工农兵大学生的推荐招生具体工作的他有了一次去浙大的机会。当时的招生老师也向厂方抛出了橄榄枝,但厂方却毅然决然地拒绝:“江宝全这么忙,哪有时间去上学?”在后来的回忆中,江宝全这样感慨:“我失去了最后的上学机会。”
尽管没能实现自己上学的愿望,但江宝全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自己对知识的渴求。他曾在集团中提议:凡金箔集团职工子女考上大学者,全部发给助学奖金。名校三万;本科奖二万;大专奖一万,坚持了数年从未改变。
江宝全亲自宴请金榜题名的高考生,并合影
经历过高考的“难”,才会知道教育的“重”。越来越多的江苏企业将视野投向教育领域,以企业力量助力教育与人才的培养发展。
人才为本:江苏企业助力教育发展
人才为本,教育为先。
在“抢人大战”日益焦灼的当下,诸多江苏企业屡出大招,抢先培养企业的”预备队员“,其中校企合作便是关键一步。
简单来说,“校企合作”即企业直接与高校合作,以实习实训、人才培养输送、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培养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管理及专业人才。自今年3月份以来,经苏商全媒体梳理,已有诸多江苏企业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的新闻。
3月15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集团与恒力集团举行教育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将在教育领域开展多层次、多项目的全面合作,这既是恒力集团的喜事,也是苏州市基础教育发展的好事。
3月17日,波司登集团与江南大学共建IOT联合实验室,双方将以实验室为平台,开展包括边缘计算技术应用、AMR设备研发、搭建IIOT设备监控及调度平台、5G应用等方面的课题研究,在专业人才团队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3月17日,“南邮-永鼎5G应用技术研究院”合作签约暨研究院揭牌仪式举行,该研究院的成立是为了更好地推进永鼎5G应用技术创新发展,希望通过校企双方深入、全面的合作,探索和实践“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道路,实现校企联动、合作共赢。
3月18日,苏中建设集团与南通理工学院投资共建建筑产业学院,南通理工学院与苏中建设集团自2014年起就开展了校企深入合作,此后,双方积极开展科技研发、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并为工程一线提供核心技术服务。
4月15日,燕山大学与张家港市、永钢集团校地企交流会暨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燕山大学举行。通过此次深入交流,推动校企人才供需有效衔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发展平台。
5月31日,建华建材集团与安徽财经大学校企合作签约仪式顺利举行。签约仪式上,建华建材总裁何海平表示,安徽财经大学为建华建材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希望在下一阶段,集中资源在实习实训、人才培养输送、产学研合作等方面与安徽财经大学能有更为深入的合作。
……
由此可见,深化校企合作在助力企业培养相关专业人才、技术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果说“校企合作”是在“摇篮里培养预备员工”,而针对在职员工的培养,企业也同样非常重视。比如苏宁控股集团专门面向苏宁内部中高层管理干部的培训中心,为苏宁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持;红豆集团和协鑫集团专门成立相关机构,承担育才的主要工作,为企业持续发展培养、储备和输送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祝福广大学子,不少江苏企业在文案上也大做文章,各类富有情怀的文案里藏着江苏企业对人才的重视:
● 龙信建设集团:
加油吧,你们的坚持注定不凡!龙信集团祝莘莘学子金榜题名。
● 苏中建设集团:
高考加油!四年后,苏中建设期待与更好的你相遇!
● 金昇实业:
既是倾力一战,也是人生一站,金昇集团祝员工子女高考必胜!
● 洋河酒厂(梦之蓝社区):
不负努力,不留遗憾,不畏考验,奔向山高海阔的明天。
……
向上而生:内卷时代里的突围之道
高考之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内卷时代里,青年如何走出焦虑,向上而生?苏商全媒体整理了部分江苏企业家的观点金句,以飨读者。
苏商
新东方俞敏洪
每个参加高考的学生都在为自己争取资源来拼搏
我想表达的“拼搏”并不是高考分数的拼搏,也不是高考每一门课程的拼搏。而是高考分数累加起来而能进入什么样大学的拼搏,更重要的是进入什么样的大学,就意味着这所大学背后所有的资源,都在未来能够供你所用。因此请记住,高考不仅仅是为了光宗耀祖、衣锦还乡,更是为了当你觉得有能力为自己争取到更多资源的时候,能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苏商
格力董明珠
年轻人追求精神财富的时代来了
最近我看媒体讲什么“平躺”“内卷”,好多互联网新名词我也搞不懂。但是我只知道一个现象,年轻人在这个时代,在物质不匮乏的时代,我们更应该追求什么?追求精神财富的时代到来了。
关山万千重,山高人为峰。登上山顶亦要仰望星空。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只有永远保持“赶考”的淡定和奋进,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才能赢得现在、赢得未来。
苏商
金箔江宝全
独立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金箔集团董事局的领导们,都是1985年从企业内部自己培养起来的。多年来,房地产对某项专业技能的培养是有的,但对人才的培养不够,对领导人的培养不够,对人才独立能力的培养不够。我们一定要将干部训练成思维独立的作战部队。
苏商
沙钢沈彬
认真做事 创新思维 领先一步
认真做事、创新思维、领先一步。其中领先一步是什么概念?你不能光创新,你要走得比别人快一点。但不能太多,领先一步就够了。因为我们不是搞技术研究,我们是做企业的,你创新你要把握一个度。太超前的创新,那是在高校实验室里。
那我们的主要任务,还是要把企业做好。因为我们的真正身份还是作为一个企业经营者,要保持企业家的健康成长,保持企业的健康发展。核心还是企业。
苏商
海澜之家周立宸
创新是我的第一要务
作为企业家的二代接班人,肩上的担子并不轻。压力和动力一直在博弈。要守好父辈一手打下的江山,也要不断适应时代变革,“推陈出新”、承上启下。
目前,创新是我的第一要务。对此,我一直提醒自己,不忘初心,这样,才能拥有好的心态,让自己保持创业激情和创新活力。好的心态包括保持开放的心态、包容的心态,积极接受新鲜事物。同时,在老一辈的基础上,去建立好自己的理论框架体系以及发展的体系。
苏商
途牛于敦德
我们最大的敌人,其实是我们自己
大部分创业者都想把公司做好,为什么很多时候都做不成呢?因为他们太想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好。我们最大的敌人,其实我们自己出于非常美好的,想要把每件事情都做好的目的。当我们想把每件事情都做好的时候,就会不专注,然后去分散资源,走进一个恶性循环的道路,那就会导致没有一件事情能做好,就会归于平庸,进入恶性循环。
苏商
双良节能缪文彬
要苦练内功,打好基础
我们身处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一个颠覆的时代,原有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都在调整,这让我们内心压力很大。面对父辈打下的一个很好的基础,接班人面临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热不热爱这个企业,涉及哲学层面;二是有没有能力做好企业,涉及经营层面;三是如何进一步制定公司长远发展战略,涉及战略层面。对接班人来说,留给你思考的时间不是那么宽松,能给你试错的机会也不多。无论如何,要想把事情做好,先要苦练内功,打好基础。
昨日青空,
跃马扬鞭;
只问未来,
不问西东。
加油,致每一个终将光芒万丈的你!
参考资料:
经济观察报观察家:李大兴《1977年的回忆》
鱼禾财经、每日经济新闻等采访
南风窗:《红豆,一部大国民企生长史》
文中所涉企业微信公号